味蕾游”點燃黃金周:小城小店成消費黑馬,“地方性經驗”被放大
10月9日,大眾點評“必吃榜”對外公布黃金周尋味數據:在“十一+中秋”的超級假期里,“必吃榜”榜單流量整體環比上月漲近180%,而一批美食小城與街角小店則成為新的“味蕾游”黑馬——相關小城榜單流量同比漲超217%,帶動當地上榜小店訂單量同比漲超222%,上榜老店訂單量更同比漲超248%。
今年首登“必吃榜”的南京“寶應長魚面”店主徐老板向媒體表示,假期里“天天都被游客擠爆”,一個假期賣出上百斤長魚,還臨時加了近十張外擺桌。平臺曝光直接把這家原本以本地人食客為主的門店變成跨省游必打卡點。
另據媒體報道,南昌39平方米的恒茂湯店,在國慶期間客流至少翻了一倍,一天能賣出上千罐湯。
有分析指出,今年黃金周的“味蕾游”揭示了兩個事實:
一是中國餐飲消費在假期呈現“廣度+深度”雙向擴張:既有一線城市的持續熱度,也有小城小店的爆發性增長。除了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杭州、蘇州、天津、南京、深圳、武漢等傳統“味蕾游”熱門城市外,南昌、泉州、珠海、湖州、汕頭、南通、嘉興、臺州、揚州、紹興等一批“美食小城”在榜單上表現搶眼,成為假期期間的新晉打卡點。反映出特色美食以其體驗性和社交傳播力,正從旅游配套服務晉升為城市的核心引流工具,即“為一道美食赴一座城”的旅游錨點效應顯著。
二是數字平臺的榜單機制與算法放大了“地方性經驗”,原有口碑積累 + 地方特色,把被時間打磨的老店帶入全國視野。對于城市、商家與游客而言,這既是機會,也是挑戰——如何在流量到來時把握品質與可持續性,將決定這波“味蕾游”能否轉化為長期的文化與經濟紅利。
雖然2025年國慶中秋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僅增長 2.7,但“必吃榜”流量呈現近 180% 的環比漲幅,小城榜單流量同比漲超 217%——這意味著,美食與地方文化體驗在拉動整體餐飲之外,獲得了遠高于整體水平的增速。這種“局部高增”與“大盤穩健”的錯位正是今年市場的一大特色。
去年,地方美食雖被提及,但尚未進入全國游客的主要視野,很多店依賴地方人氣與周邊游客。相比之下,今年平臺推力與社交傳播能力成熟,使得許多小城小店“一夜爆紅”,成為跨省游客的目的地節點。這個變化,不僅是流量的轉移,更是“地方性經驗”“內容驅動餐飲”的結構性升級。線上榜單、算法推薦與內容展示共同構建“全國味覺地圖”,讓原本被地方化的飲食記憶跨城流通。